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

〖噶瑪巴語錄〗二


1。 生存在這個包羅萬象的世界中,當我們每個人從自己的窗口向外看的時候,會看到各種不同的景象和畫面,我們應該懂得如何順著這些景象而修持。當你看到無常,就觀修無常;當你看到幻象,就觀想一切如夢幻泡影;當你看到世俗的善惡景象時,就思惟善惡的取捨、正確地斷惡行善。

2。 在佛經中提到,對三寶有貢獻的人將有很大的福德,所以我們也要隨喜他們。雖然今生自己沒有那麼多的資糧金錢,但是那些大功德主他們所貢獻、所發心的一切,就像是代表著自已、就像是代替著自己貢獻三寶一樣,我們這樣來隨喜是很重要的。不要將他人的供養看得很負面、凡俗,這樣容易生起煩惱,我們應多隨喜、多歡喜,這很重要。

3。 上師如佛,如經典中所形容的〖佛為人中尊〗,在人當中是最好的、最殊勝的。因此,我們要知道上師也是人,而且是殊勝的人,我們應該如此地思惟。透過認知上師是具備好人的特質,進而瞭解圓滿的佛所具備的因,即是一個完人。

4。 很多人的一生,只是在模仿他人、過著他人的日子,從未想過自身的價值與責任。

5。 我們決定了善的一方,就要用自己的身、口、意三門,如同僕人一般地去侍奉他。一個堅定目標的人,即是勇者;勇氣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,而是由你的決心所帶來的。

6。 人生最大的痛苦,就是我們的心太混亂了,無法平靜下來,因此我們想要得到快樂卻總是得不到。我們以為快樂就是買一台新車、買一間富麗堂皇的豪宅,或者找到一個伴侶,結婚過日子。但是你會看到,有些人這些全都得到了,但也沒有真正快樂過。

7。 很多時候,我們都看不見自己的過患,還以為自己是修行人,其實你可能只是外表相似而已:我現在做的有意義嗎?對的就保持並增長,不對的就立刻改進。

8。 我們要為一切如母有情而修行,無論我們個人生活或利眾時遇到任何苦難,都要接受面對。不然有些法師在寺院內廣聞經論很有學問,或終生住在山洞裡禪修而實修不薄,但真正利眾遇到任何苦難時,卻面對不了又有何用呢?所以,我們要以自己所具足的經驗與功德來面對煩惱,且精勤利眾是很重要的。

9。 眾生有多少,業及煩惱、痛苦就有多少,我的祈願也就有多少。
10。經典說,佛陀以他的禪定力到一個貪欲聚集的市集,所有人的煩惱都會止息,這是二乘人做不到的。我們可做的是,一早起來,就對世界投射一個心念,希望每個人都不生煩惱。有人喜歡打扮,如為了引別人的貪欲而打扮,那就不好,應以慈悲和善為莊嚴而打扮,我們要盡力做自己能做的。

11。成佛,就是對生命、對萬法實相最大的瞭解,是〖心〗最大的開啟。有心的眾生有兩種,一種是佛陀,一種是眾生。佛陀的心是本智,眾生的心是心識,本智是本來實相的智慧,眾生的心識只能瞭解暫時的現象,佛不會為苦所染著、所傾動,因為他了知萬法的實相。

12。暫言要不斷地回憶跟覆誦,遇到障礙和逆緣時,正念才有可能出現。正念就是不忘失誓言,平時養成反省的習慣,遇到考驗時,自然的反應就會是善的。

13。〖修行〗是屬於內心的東西,不需要露出來,或表現在外面。那種太固執或表現在外的態度,就會影響很多人,而感到困擾、悶悶不樂。所以我們修行時,必須在心靈多下一點功夫,而外在上,則是不太需要那麼努力去表現。

14。譬如在工作的時候,你會觀察[我的動機是什麼?]、[我為什麼要這麼做?],你可以慢慢地改變自己,或者調整自己的心情,或者與人相處時,你會試著、懂得佛法的應用,你會隨時觀看自己的心、調整自己的心態,這是很重要的功課,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,這個才稱之為〖佛法〗。

15。大小乘的分別,是取決於心量的大小。只想[自利],就是凡夫與小乘;生起利他的願行菩提心,就是大乘。

16。我們平時的善惡取捨,幾乎都只考慮自己的苦樂,總之自私自利,覺得對自己好不好才要緊,而對他人漠不關心。這樣,我們善惡取捨的範圍,實在很狹隘、很自私、很我執。所以,我們一定要把這善惡取捨的範圍,盡量放大,不僅是自己,其他人類、其他生命,甚至整個地球,都應該考慮進去,這點非常重要。

17。佛就是好老師、是具備德行的善知識;法是善道正法;僧寶就是我們道上的伴侶,在佛道上陪伴幫助我們的行者。皈依三寶就是要依靠好的老師、好的正法和好的助伴,且一生當中我都要這樣依止、皈依他們。

18。輪迴中的一切現象和涅槃中的一切現象都不是實存的,只是我們的幻覺而已。這是佛陀最根本的教授,特別是在他二轉法輪時。佛陀二轉法輪的精髓便是空性。

   空性並不意味著只是什麼東西消失或沒有了,而是你通常無法覺察到的實相。


------<第十六世大寶法王 上師相應法>開示--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